首页 美股最前线 正文
何伟文
英国《经济学人》最近发表《各国政府正在探索“本土经济学”》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世界大多数地区正在兴起“本土经济”,各国政府正在系统地抛弃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文章概述的现象和发展态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文章指出,美国和欧盟国家正在大规模推进高补贴、重干预的保护主义政策,把产业留在国内。美国推出“芯片法”和“通胀削减法”,欧盟推出欧盟版芯片法案和绿色协议工业计划,英国工党则宣布,如果在大选获胜,产业补贴占GDP的比重将提高到相当于美国的10倍。这种新的系统产业政策在西方被称为“本土经济学”,它抛弃了过去几十年来奉行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信奉者给出的理由是应对四大风险:经济、地缘政治冲击、能源和生成式人工智能。
稍微分析一下可以看出,美国、欧盟的上述系统性产业政策,与经济学没什么关系,本质上是背离全球化和多边贸易规则的保护主义举措。
首先,多边贸易规则并不排除政府补贴,但排除歧视。对新兴产业的基础研究、研发和消费提供补贴,是各国常有的政策。但必须无歧视地提供给在该国市场销售或生产的所有企业,不论它们来自什么国家;也不得对出口进行低价倾销补贴,否则将对市场竞争对手构成歧视。美欧特别是美国,轰轰烈烈进行的芯片和新能源车补贴,恰好是排他性、歧视性的。美国“芯片法”规定,凡在美投资设厂,十年内不得对中国进行投资,否则不得获取财政补贴。美国“通胀削减法”规定,凡是接受补贴的企业,其关键矿物原料不得来自中国。
第二,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美国的规定恰好相反,它的补贴政策不考虑市场,规定芯片生产必须放在美国本土,或“价值观相同”的盟国,还人为规定了市场比重,也规定不得对中国出口14纳米及以上芯片和生产设备。在亚洲,华盛顿牵头“芯片四方联盟”,美欧组成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技术理事会”,都带有排除中国的意味。
构成“本土经济学”的基本缘由,固然是所谓“四大风险”,但其基本思想和产业政策不是经济学家提出的,而是政治人物基于政治理由提出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谈经济,这是由安全顾问讲述经济问题,其基本叙事是对经济的控制,以服务于地缘战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欧盟是“第一个确定基于经济安全战略的主要经济体”。但她的履历和经济学也不搭边。
在地缘政治对立的大环境下,欧美一些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经营安全考虑,不得不调整供应链,回到本土,或“友邦国家”。因此,“本土经济学”不是经济学,而是地缘政治对立下地缘经济碎片化的一种华丽表述。它的本质是逆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世界经济按不同阵营分割,世界GDP将减少1.2个百分点。如果对非关税壁垒不加调整,世界GDP将减少1.5个百分点,其中亚太地区将减少3.3个百分点。在最坏的情况下,如果进一步带来行业错配和知识传播受阻,世界GDP可能减少8.5个百分点;如果带来经济的全面“脱钩”,世界GDP可能减少8至12个百分点。
“本土经济学”的政策体系,由于违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违反全球化历史潮流,不可能如愿。上述文章作者也认为,“本土经济”未必能够降低风险,相反可能导致输家无数。
175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经济已经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几乎所有现代产业的资源配置、生产流程和销售服务,都是基于全球最佳资源配置的。回到“本土”时代,总体而言不具现实可行性。芯片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和销售,涉及跨国产业链非常长、非常复杂,不是政治意愿能够操控的。美国国会议员曾多次要求苹果迁出中国,苹果也的确迁出了部分手机装配业务到印度,但完整的研发、制造供应链庞大生态系统仍在中国。上述文章作者也一针见血地指出,政治家许诺的是他们提供不了的东西,10年后,“西方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可能将和现在相似”。美欧官方近来也一再表示,不与中国脱钩。
中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也对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超算、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产业提供重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但这并不属“本土经济学”,中国所有这些产业的发展是开放的,面向全球合作,对中外企业一视同仁,遵循多边规则,支持全球化。所谓“本土经济学”,只不过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包装着逆全球化的内核。但和皇帝的新衣一样,这个包装一眼就会被看穿。(作者是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我爱霍启刚掖 注册会员
  • 粉丝

    0

  • 关注

    0

  • 主题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