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今天用3个国家的例子和大家讲讲工业对于一个国家到底有多重要——
已故的北大教授、中国现代化理论化研究开创者罗荣渠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纵观全球,那些抛弃工业的国家,如今都变成什么样了——
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幅图,这是三个国家在2017年的产业结构。这三个国家是德国、巴西、尼泊尔。
大家先试试看,能不能猜出图中的1、2、3分别对应这三个国家的哪一个?
在我们的认知里,一二三产业(简单对应农业、工业、服务业),越发达所占比重相应越来越高。我们能确定国家1是尼泊尔,但是国家2、3呢?
如果看第一产业,国家3应该是德国,但如果看二产业,国家2似乎应该是德国,再看第三产业,国家2也更发达,似乎也应该是德国。
事实是:国家2是巴西,国家3才是德国。也就是说,从产业结构来说:巴西比德国“更发达”。
巴西:过早去工业化,GDP急速下滑
南美真是一块乐土,自然资源好,还是唯一一块没有遭受一战、二战浩劫的人居大陆。
作为南美大国,巴西早在188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早在50年前,巴西就已是中等收入国家。一战期间,巴西工业产量增加一倍。到1920年,建起13万多家工业企业,铁路运营里程达2.7万公里。
在全世界经济大萧条、二战时,巴西在1930—1955年期间,工业年增长率近8%,工业产值占GDP已经接近1/4。
到1970年代末,巴西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部门,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就成立于1969年。
巴西1977年时的主要工业活动
随后,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巴西在1948—1979年期间,GDP平均增长率达7.2%,其中,1968—1973年期间,更取得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被称为“巴西奇迹”。在1970年代末,巴西人均GDP也跨入了中等收入行列。1979年,巴西人均GDP已达1901美元,高于“亚洲四小龙”韩国的1773美元。
但1980年代后,巴西逐渐掉入“发展陷阱”,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去工业化,大力发展服务业!
巴西三次产业结构变化
巴西在1970年代前工业化速度比较快,但是进入1970年代后,工业在整体经济结构中的占比逐渐下降,特别是进入1980年代后,降幅更为明显。到2017年,巴西工业在GDP中比重已经下降到21%。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制造业的经济增长贡献度
因为“去工业化”,导致巴西工业仍然集中在资源密集型领域,出口初级产品和中低端制成品,大量进口高技术制成品。
而最终结果是,失去了工业这个经济增长“发动机”,巴西经济增长明显失速。
巴西GDP增速
在没有工业充分吸收就业的情况下,巴西贫困人口高达5480万,占全国总人数的26.5%,尤其是在经济落后的东北部,有超过40%,乃至近一半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导致巴西经济30多年来,迟迟不能突破的重要根源所在:过早去工业化。巴西的真正悲剧在于:尚未完全实现现代化,就开始“去工业化”。
南非:一个由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的存在
在90年代,南非曾经是发达国家,工业十分发达,人均寿命高,收入好,治安稳定,医疗水平好,世界上第一列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南非完成的。
我们的课本上赫然写着:“南非,发达国家”。然而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贫穷,祸乱已经向瘟疫一样缠上了这个国家。
90年代眼见南非的工业技术不断发展,于是西方国际环保组织找上门去,表示南非已经是杠杠的发达国家了,应该注意保护环境,要不然成天都是雾霾,不利于身体健康等等,各种新闻报道舆论渲染,也搞得南非人民怨声载道。
等到民意沸腾之后,西方就拿出了解决方案来,首先他们让南非总统曼德拉看欧美国家的青山绿水的照片(特选夏天和晴天的时候拍摄的那些)。然后向他建议实行“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案”。曼德拉深信不疑,于是他表示人民就应该生活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之间,南非应该给人民谋取福利。曼德拉的做法引来了南非群众一片欢呼……于是南非开始了去工业化治理模式。
这里需要说一下什么是去工业化治理:
西方向南非建议的“去工业化治理”并不是说拆掉厂子,还原自然。而是要求国家在政策上不再优待工业制造业。
比如:税收、贷款等均不再对制造业进行减免,补偿等,并且同时推行严苛的环保法案,比如罚款无上限、比如不能通过环保评测就不允许开工等等……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目的。
南非当年就真的推行了这些政策,结果很快随着税收的不断加高,南非的工业企业倒闭了一大批,还有一批比较有实力的原本还能勉强支撑,但随后南非又增加了为治理环境而对工业领域实行的专项环保治理税收,以及无上限的最严罚款……这就导致南非最后一批还有竞争力的制造业瞬间崩溃。
与此同时,早已虎视眈眈的西方外资企业就向狼一样地冲进南非,以白菜一般的价格收购了这些破产的企业。而此时的南非早就由于工业产业破产,大量人员失业,经济雪崩,社会动荡而急得慌了手脚。
英国:抛弃工业,大力发展金融,经济逐渐削弱
世界的真正工业化和近代化,那是从英国开始的。英国最早开启工业革命,工业发展彻底的突飞猛进,整个的发展非常迅速。
而且更加直接的是,大英帝国近代建立了世界最广阔的殖民地,面积多达25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长达几百年的殖民掠夺,掠夺了大量的资源。
但是到现在,其他世界发达国家工业依旧是非常强悍,整个世界都充斥着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瑞士的工业品牌,以及工业产品,例如汽车,手机,高铁,奢侈品,服装品牌等。
但是我们反而几乎听不到来自英国的工业品牌以及其他的品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主要是两个字“金融”。在二战后,英国给自己的定位不再是工业发达国家,而是金融国家,整个国家金融化。
我们看到现在欧洲的工业,法国和德国已经遥遥领先,如法国的军事工业,飞机,高铁等等,享誉世界,德国的汽车,机械那是世界文明。
但是英国却只有银行,我们看到,英国世界五百强企业虽然有24家之多,但是都是金融公司和银行,从这可以看到英国的金融化。
而伦敦也成为仅次于纽约的金融城市,而金融那可是最暴利的行业,所产生的利润那是最高的。所以二战后,因为金融化的发展,英国的工业逐步的没落,成为世界二流甚至是三流的水平了。
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来说,国家的强大,最基础的还是工业,只有工业强大,这个国家的国力才能够强大,所以美国,我国,还有其他工业强国都是如此。
而英国却抛弃了工业,选择了金融,这个使得英国的削弱势不可挡。所以在欧洲强国中,英国的实力已经是明显处于弱势了,未来还将进一步削弱。
所以最先发展工业的国家,却第一个放弃了工业,这才是最可悲的,而且一旦放弃,再建立就很难了。所以未来英国的衰弱将比其他西方国家更加迅速,这也是最大的可悲之处。
那些不重视工业的国家,如今的经济发展遇到的这些问题,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
地理过程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
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
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地理扩散过程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1.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2.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
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
模板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转化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同时使自身受热的。
【例题】(2014·北京卷)最新修编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给北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定位“宜居城市”。所谓“宜居城市”,就是要让人们能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享受健康、便利、高品质的都市生活。1800万是北京的宜居人口。北京晨报2019年10月7日报道:今后新建公共建筑在设计和施工时,有望强制要求产权单位在屋顶、墙体实施配套绿化工程,向“空中”要绿地。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答案】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解析】屋顶绿化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质量;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缓解大气浮尘,净化空气;保护建筑物顶部,延长屋顶建材使用寿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模板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形成。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在炎热的夏季,太阳高挂,不需要空调同样取得了纳凉的效果。材料二 图1为四川某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民居坐北朝南,房前一般为水泥或石子院坝,屋后种植林木;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
图1
图2民居屋前铺设石子地面,屋后种植林木,可以明显增强夏季穿堂风。请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加以解释。【答案】石子地面增温较快,林木增温较慢,(房前石子地面房后林木)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温差,从而增强了房前房后的水平气压梯度力。【解析】石子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不同地表使屋前屋后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屋前屋后的气压差,加大了空气流动。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冰雹是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态降水现象,常伴随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具有影响范围小、发展迅速、持续时间短等特点,是天气预报的难点。冰雹发生除特定的天气条件外还与地形的复杂程度有关。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冰雹是该区发生频率较高的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以5月冰雹日数最多,且冰雹粒径以小雹(直径小于5毫米)为主。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冰雹粒径与水汽含量、积雨云层厚度有关。下图是冰雹形成示意图。
(1)据图中信息,概括冰雹的形成条件。(2)解释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答案】(1)大气中水汽充足;大气垂直温差大,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大气不稳定,且积雨云层中上部温度低至-20 ℃~0 ℃。(2)5月,中低纬升温快,冷暖空气频繁交汇,大气不稳定;川西高原地形复杂,加剧大气的不稳定性;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大,白天地面增温快,对流旺盛;积雨云0 ℃层高度偏低,上升气流降温快易凝固形成冰雹;近地面气温偏低,当冰雹形成后,在下降过程中不容易形成雨滴或消失。【解析】(1)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形成冰雹要具备充足的水汽、强烈的对流天气及积雨云层的温度在-20 ℃~0 ℃等。(2)结合冰雹形成的条件和当地的气候(气温、降水)、地形等分析川西高原冰雹5月多发的原因。
模板三: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
暖锋天气 冷锋天气冷锋过境前,气温高,气压低;过境时,常出现大风、阴天、降水、降温的天气;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过境前,气温低,气压高;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等天气;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例题】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答案】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降水增多,风力增大,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解析】从台风的影响角度分析。
【举一反三】(2018·新课标卷3)春季 T 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3)预测 P 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答案】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解析】锋面过境时的天气
模板四:水循环的过程
【例题】美国西部地区高原、山地、盆地、谷地地形类型多样。大盐湖是大盆地地区最大的咸水湖,大盐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著名的死海相似,湖水的化学特征与海水相同。一万多年前,它曾经是一个比现今面积大20多倍的淡水湖,主要接受冰川融水补给,现如今周边的冰川已消退。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说明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答案】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解析】从水循环的环节降水,蒸发量和径流分析。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大盐湖是内流湖,干燥的自然环境与死海相似,主要是周围高大山脉阻挡,气候干旱,降水少,现在周边的冰川已消退,蒸发量远超过河川补给量,同时盐分随径流不断汇入,所以湖水含盐量增多,演变为咸水湖。
【举一反三】(2015·广东卷)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答案】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解析】该问主要考查陆地水循环。从图上可以看出,沼泽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山坡上的地下水,因为山坡上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的功能较强,较密的天然次生林、灌丛对图示区域的水循环影响较大,截留的水分为下游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模板五: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地上河”是一个概念,而不特指某条河流,当河床海拔高度高于该段河流流经地区的两岸地面海拔高度,就被叫做地上河,又称悬河。由于水往低处流、水流方向全靠两岸人工修建的河堤约束。
“地上河”成因: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含沙量很大的河流,在河谷开阔,比降平缓的中、下游,泥沙大量堆积,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称为“地上河”。
世界最著名的地上河是黄河下游。由于携带了来自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黄河干流进入比降平缓的下游平原地区后,径流动能不足以输送携带的大量泥沙。河床不断淤积抬高,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地上河的代表。
【例题】图1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答案】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该区域河段穿越二、三级阶梯交汇处(或长江出巫山山口),长江出巫山山口,进入长江中下游平原,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
【解析】荆江之所以成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荆江两岸地势低平,北面是江汉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长江流出三峡进入平原后,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游带来的泥砂沉积下来。二是下荆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泄不畅。全长240公里的堤岸其实只有80公里的直线距离,江水在这里绕了16个大弯,被称为“九曲回肠”。三是筑堤防水,进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边修建的沙市万寿塔,如今已被江堤围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荆江,船比塔高。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黄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害在下游”。长760多千米的下游形成了宽3-20千米的地上河,一遇暴雨,河水猛涨,两岸河堤随时随处都有决口的可能。有人建议在下游将河床往下挖60多米,以彻底清理黄河沉积的泥沙。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
(1)从自然地理要素角度,分析地上河“病在中游、根在泥沙”的原因。(2)分析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的形成原因。(3)有人反对通过深挖河床的方式改变地上河,请简述理由。【答案】(1)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崎岖,植被稀少,土质疏松,加之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大,为下游地上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2)下游地势平坦,流速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人工筑堤束水,形成地上河;几乎无支流汇入,流域面积小。(3)土石方挖掘工程量大,投资大;挖沙量大,堆放困难;新泥沙沉积量大,清理效率低,见效慢;改变地上河的根本是治理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来源。【解析】(1)抓住沙源;(2)地上河+无支流;(3)难度大,效率低,无法根治。
模板六:盐碱化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①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②蒸发旺盛旺;③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
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土壤盐碱化示意图
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公顷。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匠心地理公众号整理|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
【例题】图示的平原地区在20世纪60年代频发沙尘暴,因沙尘中含有较多的盐尘,该地区的沙尘暴被称为“白风暴”,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简要分析在该地区不合理灌溉对土壤的影响,并说明其发生过程。【答案】影响:导致土壤盐碱化。发生过程: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因蒸发旺盛,水中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表面不断积累,导致土壤盐碱化。 【解析】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水分蒸发,盐分聚集。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盐渍化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1)指出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2)简述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3)试提出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答案】(1)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地势较低,地下水位高。(2)加剧土壤板结,不利于农作物根系的伸展;土壤水盐碱度较高,不利于农作物的成活;不利于农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3)合理灌溉,实施喷灌、滴灌;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覆盖地膜减少蒸发的影响;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解析】(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壤盐渍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在地势较低处,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分蒸发,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土壤盐渍化。(2)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可从对土壤、农作物的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3)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可从原因来分析,农业发展过程中可采取合理灌溉,采用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实施喷灌、滴灌等;灌溉或雨后,可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采用地膜覆盖,减少蒸发的影响;还可以种植耐盐碱植物,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模板七:湖泊的演变过程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
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解析】
(1)板块运动(挤压)导致地形隆升并形成山脉,使得里海逐渐与地中海隔离,形成湖盆。山脉的隆升,导致汇水面积缩小,来水减少,湖泊面积会缩小。 山脉的隆升,影响到了大气环流和水汽的输送,导致其后向干旱化发展,湖泊逐渐演化为内陆湖。(2)末次冰期晚期,气温开始回升,湖泊北方冰川融化量会大幅度增加,导致淡水补给增多,而此时气温还相对比较低,湖面蒸发较弱,淡水支出小于补给,盐度较低。(3)一是要说明盐分的来源(河流带来);二是要说明盐分无法随径流(无出水口)排出;三是说明水分可以通过蒸发而排出。(4)结合题干材料可知,里海的形成是板块挤压运动的结果。而地中海和黑海演化为湖泊的原理与里海相同,因此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与亚欧板块持续挤压,导致直布罗陀海峡和土耳其海峡消失,地中海和黑海水域封闭,最终变成湖泊。
【举一反三】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美国局部示意图和纳米比亚及周边地区示意图。材料二 图甲和图乙中的死亡谷都是极度干旱地区,寸草不生。图甲中死亡谷在地质时期曾是个大湖泊,后因冰川消退,逐渐干涸终成荒芜的干谷。
运用水循环原理,简述图甲中死亡谷地区湖泊演变成干谷的自然过程。【答案】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泊为内流湖,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冰川消退后湖水补给减少;蒸发量大;下渗量大;水量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解析】水循环的环节主要包括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径流四个环节。湖泊逐渐干涸,要从补给量减少,蒸发量和下渗量增大来分析:该地深居内陆,降水较少,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湖泊的补给量小;该地蒸发旺盛,下渗量大,支出多,因此常年收入小于支出,湖泊不断萎缩直至消失变成干谷。
模板八:地貌的形成过程
1. 三角洲形成过程① 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游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2.辫状水系形成过程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3.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4.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河曲的形成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③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5.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6.花岗岩峰林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7.石蛋和石环形成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
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
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8.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9.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2021年全国甲卷试题)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2分),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2分),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2分)。
10.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1.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2.河流阶地的形成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13.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例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解析】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答案】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模板九: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例题:受突发灾害影响,某河道两个观测点的横截面水深发生骤变(如图所示),上图为较上游观测点一,下图为较下游观测点二,这两点距离较近。灾害发生一段时期后,两观测点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据此完成 1~3题。
观测点一
观测点二
1. 引发该河段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A.上游大坝开闸泄流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D.强降雨致山洪暴发2. 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该河段下游水量A.不断增加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D.先减少后增加3. 此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该河段下游地区应A.迁离沿岸居民B.清理河道淤泥C.拦蓄河水防旱D.开挖渠答案:1.B、2.D、3.A
例题:(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 514mm,主要集中在 5-9 月份,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示意图(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6 分)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6 分)(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6 分)(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4 分)参考答案(1)河漫滩(2 分)。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2 分),沙丘物质与附近河漫滩相似(2 分)。(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沉积物,保护了当地相对稳定(2 分);为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2分);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供科研依据(2 分)。(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2 分)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2 分)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2 分)(4)甲:设置挡沙墙(防沙网、在沙丘表面覆盖碎石)、建设防护林等;(2 分)乙: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植被(避免原有的黄土层遭破坏)(2 分)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