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美尼亚学者:欧盟不应出于政治动机打压中国竞争对手
我爱霍启刚掖
发表于 2024-3-25 15:32:58
215
0
0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本雅明·波戈相(Benyamin Poghosyan)
亚美尼亚政治经济战略研究中心主席
全球正经历由单极世界到多极世界的重大转变,欧盟也面临着事关其未来地位和作用的战略选择:它可能成为独立的一极,同时继续与美国保持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也可能成为美国领导的西方世界一极的一部分,其所有关键的政治和经济决策必须与美国商讨后方可制定。
在这种情况下,欧盟与中国的未来关系走向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前欧盟正面临着俄乌冲突以及对俄制裁带来的经济影响,能源价格上涨,国际竞争力下降。欧盟需与中国等大型新兴经济体开展经济合作,以促进其经济复苏与发展。
长期以来,中方一直表示愿本着合作精神与欧盟相向而行。今年2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西班牙,称中国愿与欧盟共同努力,维护自由贸易,坚持多边主义,为构建平等有序的多极世界作出积极贡献。王毅强调,中欧是“推动多极化的两大力量”,中方支持欧洲一体化和欧盟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间日益加剧的经济竞争导致了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美国通过《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等政策法规,为自身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优势,刺激欧洲资本涌入美国。而欧盟一边要努力维持经济运行,一边还要继续充当社会福利制度的最佳典范,难免力不从心,因此需展望未来,重新评估其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关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汽车市场的格局变化是一个重要议题。它既是绿色转型的一部分,也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最迫切的政治问题,备受普通民众和政策制定者关注。当电动汽车革命开始时,欧洲和美国企业是领头羊,他们站在创新技术的最前沿。接着,许多西方企业将生产线搬到中国。大众、宝马和本田等品牌均在中国有多款车型下线。但很快,中国本土企业就进入了市场。比亚迪、吉利和上汽等品牌正在增加生产线,扩大出口,寻求进入欧盟和其他市场。
一些欧洲官员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可能涌入欧洲市场表示担忧。2023年10月,欧盟委员会启动了一项为期13个月的调查,主要目的是确定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是否从国家补贴中受益。欧盟委员会称,调查人员应前往中国,尤其应调查比亚迪、吉利和上汽品牌,但不会调查在中国生产的非中国品牌。
在2023年12月于北京举行的第24次中欧峰会上,中欧双方一致表示,期待进一步发展双边关系,因此经济合作与竞争问题值得高度重视。所有国家都有权保护本国经济免受不公平竞争的影响,但关键是不能以此为借口采取行动以满足政治动机。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竞争是发展和创新的主要源泉,任何人都不应惧怕竞争。如果各国都开始出于政治动机而采取行动,保护本国企业免受竞争,那么不仅会破坏世界现代经济结构的根基,也会损害本国企业,使其更难以产生创新。当前,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只有突破创新才能让企业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竞争带来的收益远大于成本。
因此,欧洲企业和欧盟不应害怕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带来的竞争。事实上,与快速发展的企业竞争只会让欧洲汽车生产商的发展更加强劲,更愿意斥资投入研发。长远来看,这只会令相关企业受益。当然,中国也应考虑欧盟的关切,保证坚持公平贸易规则和良性竞争。
对于欧盟来说,关键在于避免将这一问题政治化,否则长期来看会阻碍中欧关系的发展,损害欧洲汽车生产商的竞争力。许多欧洲汽车生产商都有在中国市场运营的成功经验,包括组建合资企业建立生产线。同样的,电动汽车市场也有可能促进欧盟和中国互利合作,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Identity crisi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实习生朱士琦、程飘然亦有贡献
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CandyLake.com 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CandyLake.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CandyLake.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