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美国经济预测中的教训|国际
可是我已不在
发表于 2024-6-2 10:43:36
250
0
0
2022年底到2023年初,国际上普遍预测美国经济将会衰退,结果增长却很强劲。问题出在哪里呢?
预测不准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不存在先知先觉。现代经济金融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准确预测更是难上加难。每到岁末年初,各大机构及经济学家们都按例作出新年经济预测,却鲜有准确,但像这一次预测与结果几乎完全相反尤为罕见。也有人分析此次预测为什么错得如此离谱,比如忽略了供应链混乱的暂时性,政府财政刺激政策的作用,经济的适应性,美联储在收紧货币政策的同时为应对地区银行危机的放水对冲,等等。这些都有道理,深入分析,可以归纳为:本轮周期的特殊性。
我在2022年8月的文章《世界经济本轮周期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中简要分析了本轮周期的特殊性:引发危机的是经济金融之外的因素,即新冠疫情。疫情引发的危机及其应对,不同于过去任何一个周期,带来了剧烈的变化,造成了经济金融史上诸多几十年一遇的现象甚至史上之最,也使得过去长期行之有效、习以为常的定理、模型、经验似乎都失效了,自然给经济预测带来了空前的困难,也给政策制定者和经济学家们带来了诸多深刻教训,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经济现实重于理论模型
经济金融理论是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客观规律,经济金融模型则是用数学方法表达的经济理论,更加严谨和精确。理论和模型都带有一般性,特别是经济学和金融学基本原理确实是普遍适用的,但也正因如此,它们都是有前提和假设的,是对经济现实的简化和提炼,撇开了很多具体因素。经济现实则是复杂的、多变的,很多因素是撇不开的,是不能简单套用理论模型的,当然也不能简单以此预测经济,否则必然出错。
本轮经济周期现实与理论模型出入极大,甚至完全相反。分析其原因,在于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及其应对无法纳入现有的理论模型。最普遍、最典型的预测失败是关于2023年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测:经过40年来步伐最快的加息使之达到20多年来的最高位,必然导致经济衰退,这不仅是基于一个普通的经济学理论,还基于过去的长期经验:二战后美国经济都在加息后发生经济衰退,1950—2010年的60间年发生了10次。
事实恰恰相反:2023年以来,美国经济不仅没有衰退,还保持着强劲增长。由于仅凭理论和经验作预测,经济学家们大都忽略了本轮周期的特殊性:供应链冲击突如其来,之后修复也较快,加之政府大力度财政补助带来旺盛需求,高科技条件下企业适应力增强带来更大韧性等等,部分对冲了加息效应,使得加息只是降低了“超额需求”,有利于控制通胀而不是过多抑制正常需求,经济由此避免衰退,保持强劲增长。
预测美国经济衰退使用较多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通常情况下,长期美债收益率高于短期美债收益率,因为长期通胀和利率的不确定性比短期更高,因此债券投资者倾向于要求获得更高的收益率。2022年7月到2023年中期近一年时间里,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一直呈倒挂形态,长期美债收益率低于短期美债收益率。
收益率曲线倒挂说明,投资者预期短期内利率或经济风险会上升,因此要求获得更多补偿。自1950年代以来,每次美国经济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线都会倒挂。道琼斯市场数据(Dow Jones Market Data)显示,2年期和10年期美债收益率倒挂最短7个月后经济衰退到来,最长2年后到来,经济学家们由此预测美国2023年将会发生经济衰退。
这显然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简单套用理论和历史经验框定和裁剪现实。即使从理论逻辑和历史经验的角度分析,用国债收益率曲线倒挂预测经济衰退也不成立:二者存在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每次美国经济衰退之前收益率曲线都会倒挂,但并非每次收益率曲线倒挂之后都会衰退。本轮周期的特殊性更是将其预测功能削减到几乎为零:倒挂主要是加息和预期所致,与基本面无关,最为关键的是各项经济指标毫无衰退迹象,更无衰退趋势。在《华尔街日报》2023年1月开展的季度经济预测调查中,71名经济学家参与了调查。
结果到了年底,名不见经传的奥圣玛丽大学(位于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的一所较小的天主教文科大学)经济学副教授Belinda Román预测的准确度最高,胜过了各路大牌经济学家。她的预测方法就是不过于依赖数学模型,而是更重视使用移动平均数和趋势线,并注意探究数据背后的问题。可见,观察经济首先要正视经济现实,实时跟踪经济数据,全面掌握经济动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事实和数据说话,将理论运用到具体现实中,而不是相反。
趋势因素重于暂时因素
面对经济数据,又有一个如何分析和使用的问题:同样的数据可能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预测结果。人们容易受到经验的影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为过去发生的,将来也会同样发生;昨天和今天的情况,明天还会延续。
比如,2021年以来美国通胀持续上涨,但2023年下半年却超预期下降,于是人们也预期今年继续下降,但今年第一季度的通胀却又高于预期;这三个月的数据,自然使人们又预期通胀将持续高企,甚至发生“二次通胀”,就连前两年一度出现的“滞胀”一说也再次浮出水面。事物的发展显然不是简单线性的,而是复杂曲折的,凭经验预测未来早已证明是靠不住的。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无论多么新的数据都是过去时,并不简单意味着将来时。但在一段时间内,河流又有一致性。人们开展经济预测,也只能在现有的数据和状况中作深入分析,从中找出并剔除暂时性因素,提炼并把握趋势性因素,运用基本原理,综合分析研判。
比如,今年3月份美国新增就业30多万人,创下去年5月以来最大增幅,远超20万人的预期,表面上看是经济过热的表现,但具体分析可发现:就业增加主要源于劳动力总数和劳动参与率的增加,新增就业主要是兼职工作,被视为通胀压力重要指标的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还有所下滑,就说明这主要是个暂时性现象,但也影响到了人们的预期。其实4月份就恢复正常了:美国4月非农就业增加17.5万人,与预期(24万人)之差为2021年12月以来最大,失业率增加0.1个百分点,平均时薪同比增速连续两个月下降,环比增速也低于预期和前值,平均每周工时略微减少。
通胀数据也是如此。对3月份PCE数据作进一步分析表明,一季度高于预期的数据主要源于对1月份数据的向上修正,这说明在一季度里,1月之后的两个月是趋于下降的,这就是一个重要的趋势性信号,说明通胀总体趋势还是下降的,只是不那么明显,也没有反映在CPI数据中。
果然,美国劳工部5月15日公布的4月份CPI数据显示:美国4月CPI和核心CPI增速都有下降,特别是4月核心CPI同比涨幅是2021年4月以来最低值,环比增速6个月来首次下降。这说明,今年以来高于预期的顽固通胀数据连续三个月确实有点长,看似有持续之势,但还是有相当大的季节性、暂时性因素。从4月开始,期间虽难免曲折,但总体上应该是恢复下降趋势。由于PCE数据才是美联储的决策依据,而且通常要低于CPI数据,预计下一步的PCE数据或将更为明显地呈现下降趋势。
客观实际重于主观倾向
科学研究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要求研究者实事求是,客观中立,不先入为主,不带任何成见,没有感情色彩,没有主观倾向。但事实上,研究者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情绪情感和主观倾向,也就难免反映到研究中,自觉不自觉地与客观中立有所偏离,由于宏观经济的复杂多变,这在经济预测中尤其如此。
比如,在大多数国家,爱国是人们的朴素情感,人们总是容易唱多本国,多少带着乐观情绪看待和预测本国经济。也有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人们习惯唱衰本国,总是带着危机感和悲观情绪看美国经济,很多人包括经济学家自觉不自觉地放大和突出美国经济中的问题,并反映到经济预测中,于是造成预测的偏差,甚至与结果相反。
最离谱的预测是美国“滞胀”之说,前两年通胀升高时出现此说,今年一季度通胀顽固,又再次浮出水面,尽管比较个别。前不久美联储5月议息会议结束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遇到有关滞胀的问题时说:“我不懂,现在的数据哪里和滞胀沾边了?(So I don't really understand where that's coming from?)”上世纪美国确实发生过严重的滞胀,于是本轮通胀发生后,一些论者自然又联想到了它。其实历史上也就那么一次,也是因为滞胀的发生概率本身就很小:要么滞,要么胀,要么都不是,需要什么样的条件二者才能再次同时发生?
研究和预测客观中立,也包含不迷信权威的要求。前面提到,美国内对去年美国经济的预测,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的经济学副教授就超过了各路权威经济学家。因此,上述种种偏差都不可取,尽管很难,也应尽量避免主观影响,尽量做到客观中立。
文章来源丨经作者授权发布
本文编辑丨王茅
初审丨徐兰英
终审丨张伟
Review of Past Articles -
01
02
CandyLake.com 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CandyLake.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CandyLake.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