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股最前线 正文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

可是我已不在
163 0 0
经济思想史家布劳格说:“他是二十世纪的经济学巨人,他的整体视野,足以和亚当·斯密相提并论”;他的“创造性毁灭”理论,被引用的频率,仅次于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学者张维迎,更是以他和斯密的名字命名了一个经济模型,解释经济增长。他就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
在与和他同年的凯恩斯的比较中,管理大师德鲁克如此说道:“没有人比凯恩斯更天才,更聪明,更光彩夺目。与之相比,熊彼特平淡无奇,但是熊彼特有大智慧,大智慧将永垂不朽。”
熊彼特是一位极具原创性的思想巨人。至少有四大原创思想,时时警醒着我们。
第一位发现了“创新”的价值
“创新”在今天是一个常识,但在熊彼特之前不是。此前的学者讨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都是从分工、资本、市场、法治等维度切入。如斯密经济学以“分工”为核心,新古典经济学以“资源配置”为核心。
熊彼特成长于电气化起飞的时代,新发明、新企业不断涌现,创造海量财富的同时,也埋葬了无数生产工具和组织模式。
同时代的哈耶克、凯恩斯等思想巨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只有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发现了时代巨变背后的普遍原理——“创新”及其带来的“创造性毁灭”,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熊彼特幽默地说道:“在社会中忽视创新,就像《哈姆雷特》中没有丹麦王子那样可笑。”
熊彼特进一步将创新进行了分类——新产品、新技术、新市场,以及新的资源配置、组织模式。可以说,即便是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所有的创新理论和应用,都没有超出熊彼特的思想边界。熊彼特被后人尊称为“创新理论之父”,可谓实至名归。
第一位意识到了“企业家”的价值
创新很重要,但创新从何而来?熊彼特的理论再次颠覆我们的认知:创新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资本家、投资家,也不是科学家、工程师,更不是政治家、思想家,而是企业家。
在熊彼特看来,单纯的发明不是创新,只有像亨利·福特、洛克菲勒等企业家,通过发现需求、创造需求,把发明变成物廉价美的新产品,改善普通人的生活,才算是创新。
比如,药剂师彭伯顿发明了可口可乐,却将它放在药店销售。直到企业家坎德勒收购了配方和品牌,才有了伟大的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之父阿萨·坎德勒
不仅如此,驱使企业家前进的动力,不是财富,还有享受创造乐趣、征服对手胜负欲、建立自由王国的满足感。当然了,他们也承担了数不尽的风险、孤独,以及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正是无数这样的企业家,让社会繁荣至此。所以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才是市场的灵魂。自人类进入工商文明以来,斯密、休谟等大师都曾为商业、商人正名,但是熊彼特首次以“创新”“激情”“风险”发掘了企业家的价值,并把企业家同商人、资本家区分开来。
第一位以“官僚化”反思资本主义
200多年来,东西方思想家都曾担忧、反思甚至攻击过资本主义。激进的乌托邦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将被自己的失败毁灭。但熊彼特却刚好相反,他认为资本主义只会被自己的成功所毁灭。
▲雷曼兄弟倒闭
他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繁荣、工商业的进步,社会将陷入“平民化”和“官僚化”的窘境。
在“官僚化管理”压倒“创新型经营”的社会,管理者更像是事不关己的雇员,他们痛恨创新和冒险,宁愿选择低效的保障。这样的市场,将会丧失创新动力和进取精神。
此外,收入增长会滋生大量闲暇的知识分子。他们极度自负、敌视资本,且善于言辞,推动政府管制和财政扩张,导致人们失去创富动力。更严峻的后果在于,资本主义以满足个人欲望目标,所以必然破坏家庭伦理,摧毁长远发展的基础。当今社会的仇富、媚权、代际冲突等民粹现象,无不证明了熊彼特的先见。
第一位重视“历史”价值的经济学家
熊彼特之前的经济学家,很少重视历史,这使很理论变成了空造模型。比如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充斥着大量的图标、公式。熊彼特是第一位将“历史”列入经济研究的思想家。
他说,一个人若想配得上“经济学家”的头衔,必须同时兼任数学家、统计学家,特别是历史学家。
在《经济分析史》一书中,他甚至认为,一个人无论在何时开始研究经济学,都应该选择经济史,理由有三:
其一,经济现象,是漫长演变的结果。不掌握历史真相、历史眼光,就不可能理解任何经济现象;其二,要理解经济和其他力量的关联和作用,学习历史就是最佳途径;其三,人们之所以在经济分析中常犯大错,欠缺的都是历史经验,而不是方法和工具。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称赞此书是“一部崇高而又宏伟的著作”。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经济思想史中“圣经”般的存在。
熊彼特年轻时有三个愿望:“做维也纳最出众的情人、欧洲最好的骑士、世界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前两个愿望是否实现,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他早已成为历史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
饱含创造性的思想体系之外,熊彼特的人生同样波澜壮阔。《创新的先知:熊彼特传》一书中记录,熊彼特4岁丧父,遭家族冷漠;青年时代,野心勃勃,财富、学术、从政,都是他的追求;中年时代,一战爆发,祖国奥匈帝国战败解体。不久,家庭也遭遇灾难,妻子、母亲与未出生的孩子相继离世。
这些重大事件使得熊彼特的思想开始走向深沉、悲观、与冷静;1932年,熊彼特移居美国,在哈佛的20多年里,熊彼特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世界,他通晓多门语言、多国文化,广泛涉猎多个学科,可谓全能型思想巨擘。
充满传奇经历和人生动荡的一生,正是熊彼特“不确定性”理论最佳注解。
在经济、政治前景越发复杂的当下,熊彼特越来越被学者和企业家群体重视,甚至产生了一系列以他命名的学派。有人研究他深邃、广博的思想,有人痴迷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他创造时代的思考力。但是对于大众读者来说,熊彼特仍然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名词。可以说,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阅读熊彼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可是我已不在 注册会员
  • 粉丝

    0

  • 关注

    0

  • 主题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