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坦言可能3月后降息,“再通胀”风险下前路迷雾重重
顺天愚夫
发表于 2024-2-6 12:30:29
1129
0
0
在美联储1月底粉碎了3月降息预期后,5月份降息的可能性浮现。
2月5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美联储可能会等到3月之后降息,开始降息的时间取决于数据。“并不是说之前的数据不够好,我们只是想看到更多这样的好数据,不需要比我们之前所看到的更好,甚至也不需要那么好,只需要良好就足够了。”
鲍威尔还透露,美联储现在正在积极考虑未来降息,不会等到通胀率达到2%才降息,而是在2%—3%之间就降息。
这番言辞释放的信号意味深长,接下来美联储降息的门槛已经很低,只要未来美国通胀数据不大幅偏离轨道,美联储可能就不会进一步推迟降息预期。
强劲劳动力市场暗藏“再通胀”风险
从种种迹象来看,美联储抗通胀之战最艰难的时刻已过,但暂时无法确认通胀一定能顺利回到2%的目标。
在鲍威尔粉碎3月降息可能背后,美国强劲的劳动力市场是重要因素。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季调后非农就业人口增加35.3万人,几乎是预期值18万人的两倍,创下2023年1月以来的最高增幅。此外,去年11月份的数据从17.3万人上修至18.2万人,去年12月数据从21.6万人上修至33.3万人,合计较修正前增加12.6万人。
此外,美国1月失业率维持在3.7%不变,市场先前预期会微升至3.8%。1月平均时薪环比上涨0.6%,高于市场预计的0.3%,同比涨幅为4.5%,高于市场预期4.1%,创下去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劳动力市场“均衡化”过程尚未完成,是后续“再通胀”的一个隐忧。从经验上看,经济软着陆和美联储降息背景下,劳动力市场越紧张,再通胀风险越大。
因此,鲍威尔表示,谨慎的做法是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数据是否证实通胀率正在以可持续的方式降至2%,我们希望谨慎地处理通胀问题。
芝商所美联储工具显示,市场预计美联储3月降息的概率仅剩20%左右,5月降息的概率约为60%,全年降息幅度约125个基点。美国银行认为,虽然鲍威尔降低了3月份降息的预期,但市场仍预计今年将降息五六次。美联储需要在“更早更慢”和“更晚更快”之间做出选择,目前,市场认为美联储会选择后者。
对此,方正证券研究所副所长、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市场的降息预期仍然过于乐观,下半年降息预期更易被纠正。首先,上半年兑现了的降息或造成下半年地产、库存周期的重启,给居住通胀、核心商品通胀带来二次抬升的压力;其次,美国大选博弈中,特朗普可能延续加关税、反移民的政策,进而对核心商品、工资通胀带来二次抬升的压力,这都意味着下半年降息的路径或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也意味着美联储或难以连续降息。
5月降息更有可能?
鉴于通胀前景仍未确认,鲍威尔再次强调3月不太可能降息并不意外,美联储官员仍需要看到通胀继续下降的证据,才能有更多的信心去降息。
“我们必须平衡过早行动的风险。”鲍威尔表示,“劳动力市场强劲,通胀正在下降。在经济如此强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谨慎对待何时开始降低利率的问题。我们只是想获得更多的信心,相信通胀会以可持续的方式朝着2%的目标下降。”
尽管美联储具体货币政策路径仍未明朗,但5月降息的可能性已在眼前,除非通胀大幅偏离预期,鲍威尔已坦言,政策制定者可能会等到3月之后降息。
这样的观点在美联储内部并不少。美联储理事鲍曼也表示,近期通胀下降“令人鼓舞”,在政策利率维持在当前水平的情况下,通胀将进一步下降。如果通胀率按预期那样继续朝着美联储2%的目标持续下降,那么美联储将逐步降低政策利率,防止货币政策变得过于严格。
与鲍威尔类似,虽然鲍曼预计美国通胀将进一步下滑,但同时她也对薪资上涨带来的物价上行压力表示担忧,并警告不要过早降息。薪资增长加快,劳动力市场吃紧可能使潜在通胀保持在高位。“在考虑未来政策立场的变化时,我将保持谨慎。过早降低我们的政策利率可能导致未来需要进一步加息,这会让通胀率回落到2%的时间变得更长。”
事实上,未来如果出现再通胀,美联储存在先降息再加息的可能性。赵伟表示,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联储加息背景下,美国经济共出现过3次“软着陆” :1965-1967年、1983-1984年和1993-1994年,并且在美联储降息之后都出现了再通胀现象,具体的路径是:去通胀、美联储降息、经济复苏(软着陆)、再通胀、美联储二次加息。
赵伟认为,这一次确实可能出现1960年代或1990年代中期或末期的情形:在降息一段时间后,美国经济或面临再通胀风险,进而限制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空间,甚至可能引发美联储重新加息。
鉴于未来仍存在“再通胀”风险等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美联储仍需要谨慎地“摸着数据过河”。俄乌冲突尚未终结,巴以冲突又起波澜,地缘政治冲突或加剧通胀压力,扰乱全球“去通胀”进程和“软着陆”预期。此外,虽然美欧央行加息周期结束,但缩表仍在继续,实际利率仍将维持高位,银行信用仍处在收缩周期,信用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趋于上行,也可能影响未来货币政策路径。
CandyLake.com 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CandyLake.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CandyLake.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