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股最前线 正文

每分钟交易额逾千万元,细窥中欧产业互融

MPA
212 0 0
面对错综复杂、百年未见的时局与考验,中国与欧洲企业国际合作的重大意义日益凸显,同时如何借助对方重点区域的本土化力量,学会借助当地资源实现内生式发展,从而形成合力、互利共赢,已成为摆在中欧政界商界面前的时代考题。
中欧贸易投资不断深化,彼此需要
当前,欧洲已成为中企出海至关重要的战略高地。欧盟中国商会报告显示,2023年多数受访中企对中欧中长期经贸前景保持乐观,约90%认为今年营收增长将超过去年,约80%表示已制定明确计划将加大在欧投资力度。
且近年来,中企在欧的投资广泛流向绿色、数字等关键领域,其中绿地投资占比逐渐升高,私营企业逐渐成投资主体。2022年中欧贸易总额达8473亿美元,同比增长2.4%,中国与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如换个角度来看,中欧贸易额为平均每分钟逾千万元,可见双方拥有何其深入密切的联系与广泛共同的利益。
从双方投资合作来看,欧洲日益成为中资企业国际化战略中的核心区域。截至2022年底,中欧双向投资存量已超2300亿美元;2022年,中国对欧投资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1%,新增投资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机械设备等领域。
墨卡托研究所与荣鼎咨询集团相关报告亦表明,中国绿地投资比例(57%)首次超过并购(43%);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已成为推动绿地投资主要驱动力。
荣鼎集团董事克拉茨指出,“我们目睹了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方式的重大转变,中国企业已成为欧洲绿色转型的主要参与者”。
|中国在欧绿地投资近年来首次超过并购投资,来源:荣鼎集团
站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以能源革命、信息技术和新式交通等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也在客观上呼唤着中欧经济界、产业界与政府间进一步合作互融。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欧盟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欧应以合作稳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地缘局势等全球挑战,为世界经济稳定与发展注入活力。
中德合作,助推呼之欲出的全球产业变革
无论是从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来看,还是从专利、知识产权、科研创新等角度来看,全球已逐步形成欧洲、北美与亚太三大科技创新中心。
今天各国间及跨国企业们比拼的不仅仅是知识创新的速度、质量,还要比拼跨学科知识整合、跨市场创新速度等多个维度的内功。无论中美欧自身如何强大,国际科技合作对于各自维持科技创新地位与产业竞争力,仍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通过知识分享、技术合作、技术转移等形式,企业们能提高自身创新实力,助推产品推广,并进一步获取更多的研发经费。这正是近年来中资企业纷涌进入欧洲,抢占市场、创新研发的根源。
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业界尚有争议,但不争的事实是,数字化与可持续发展等主题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这两个领域,中国都在悄然间积累着自身的经验与优势,在出海的中资企业中也日益成为焦点。
我们仅以电动车与动力电池为例,进一步分析中企赴欧的形势与机遇。
|数据来源:EV Obsession、SNE Research,制图:新能源产业家,2023年排名为1-9月
对于任何大型经济体而言,汽车产业都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产业链条长、创造就业与税收多、拉动创新能力强的特点,也为各国决策者所喜爱。
伴随中国电动汽车的快速崛起,如何从这一波浪潮中分到一杯羹,已成为欧洲国家当前国际合作的重要课题。
2023年前7月,中国汽车出口278万台,出口增速为69%;2022年,中国电动车对欧洲出口达54.5万台,占中国该领域总出口的48%。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在关键原材料、电池模组研发、电池工厂生产等多方面已积累起较为明显的优势。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欧洲则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电动汽车市场,拥有相对良好的充电基础设施和有力的政府采购补贴,同时市场环境成熟、销售价格可观,是难得的客户。
研究表明,自2018年以来中国电池公司已宣布在欧洲投资175亿美元,且这一趋势仍呈现上升趋势。
| 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全球投资重点近年来已由矿物质转移到了电池,来源:荣鼎集团
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车企而言,目前的欧洲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普华永道德国区合伙人唐厚德表示,“中国企业希望进入欧洲市场,因为欧洲消费者的需求与中国制造商的供给是相匹配的。受通货膨胀影响,十年前一个德国人可能更关注奔驰、宝马这样的传统品牌,今天他们更关注实用性和价格,更想要高性价比的产品,而欧洲制造商目前还无法提供这样的产品。中国企业有好的价格、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品牌,能够填补这部分供给的空白。”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面临着大不相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今时今日,双方却在应对技术转型升级、全球碳中和浪潮等考验中逐渐站在了彼此接近的起跑线上。
众所周知,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包括欧洲制造以其高质量水准享誉全球,征服了德国消费者,就能取得在欧洲乃至全球布局的良好开端。德式或欧式严谨守时与传统工艺优势如能与中式的灵活应变与快速发展势头深度结合,对于双方均利大于弊。
从更全面的图谱来看,在欧盟碳中和战略推进中,中国电动车、新能源等的技术与产品优势已不可或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事实上的常态。
正因如此,中企的进入也给老欧洲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持久动力。欧洲专利局最新发布的2022年专利指数报告显示,2022年收到来自中国的19041项专利申请,达到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1%,在20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和地区中增幅最大。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3》报告进一步指出,从全球各经济体的创新能力与表现来看,中国首次以24个科技集群数量超越美国,成为百强科技集群中集群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早已非吴下阿蒙。
欧盟中国商会2022年报告揭示,80%受访企业表示将持续提高欧洲市场在其全球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约70%企业认为在欧发展有利于建立其全球品牌知名度;另有半数企业认为欧洲市场充满活力,且中欧存在优势互补,可互利共赢。
在动荡的时代,企业发展特别需要长期稳定的合作格局,从而营造携手共赢、稳步增长的预期。今时今日,全球经济早已演变成一张高度复杂、多元融合、产业互补的国际分工合作网络,既做好全球性的产业布局、供应链条布局,又学会在重点区域市场融入当地、本土化发展乃至重视ESG履行社会责任等等,对于企业的国际成功正变得日益重要。
对于多数中国出海企业而言,产业发达、市场成熟、创新强劲的欧洲始终是难以绕开的重中之重。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毋庸置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的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将深刻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改变国际竞争格局和产业分工格局。那些学会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智者与强者,无疑将在未来的竞争中争得更多的先机。
No.5558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汤拯
作者简介:北京帕特纳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兼任中国国际商会理事,英国 OCO 国际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意大利国家投资发展署驻华首席代表等职务。常年接受中欧主流媒体专访或撰写专栏,著有《企业价值提升》等专著,微信公众号为“中欧行者”。
参考文献:
《欧盟营商环境报告2022/2023出炉》,商务部官网,2023年4月3日; 《2022年中国在欧投资报告》,荣鼎集团,2023年5月9日; 《在华德企商业信心调查》,中国德国商会,2022年1月18日; 《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杰里米·里夫金,中信出版社,2012年6月;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转向绿地投资和电池类项目》,路透社,2023年5月9日; 《中欧投资现新变化:中企开启全球“补链”进程,对欧投资更重质非量》,第一财经;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位列第12名》,北京贸促会; 《欧洲专利局2022年收到中国专利申请数创新高》,中国政府网,2023年3月28日
开白名单 duanyu_H|图片 视觉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MPA 注册会员
  • 粉丝

    0

  • 关注

    0

  • 主题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