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远离关税冲击的特斯拉,随着特朗普“对等关税”风暴的升级,同样被拖进动荡的漩涡。
在4月16日当周,特斯拉股价经历了难得的“平静”,只是周三晚上,华尔街流传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因关税问题而搁置,特斯拉股价再度大跌。
销售目标地设厂,周边供应链配套,全球化研产销合作——汽车行业可能是人类历史上全球化分工最广、最细的产业。而特斯拉无疑是众多车企中的佼佼者,其仰仗的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底蕴,在过去约十年时间中不断累积财富,造就了埃隆·马斯克追逐一切科幻梦想的底气。
在美国推动的逆全球化潮流中,特斯拉虽然不断对供应链布局闪转腾挪,却终究躲不过关税的乱棒加身。
本报记者梁远浩摄
关税走钢丝策略失灵
过去几十年中,在《北美自贸协定》汽车行业的免税政策下,美国汽车行业完成了产业链从美国本土,部分向加拿大、墨西哥地区转移的进程。
事实上,在2020年《北美自贸协定》废止之前,墨西哥与其说是北美汽车“工业”重镇,不如说是汽车“转口”重镇。
大量汽车工业成品通过《北美自贸协定》下的免税政策,由墨西哥进入美国,并在美国本土组装。其中,美国本土的特斯拉汽车主要由美国西海岸的加州,得克萨斯两地工厂生产。
因此,特斯拉汽车的供应链也集中分布在距离美西南较近的墨西哥北部地区。
然而,到了2018年,时任美国当局以保护北美本土制造业为由,起草了《美墨加贸易协议》以替代《北美自贸协定》。其中关键的“原产地规则”规定贸易区内销售的零关税汽车零部件比例由原来的62.5%提升到了75%。同时,新协定还要求70%的钢铁和铝来自北美。
随后,新协议于2020年7月正式得到落实。墨西哥的汽车转口贸易被一定程度阻拦,特斯拉面临控成本压力。
那么回到美国生产怎么样?
过去数十年,美国汽车工业整体向墨西哥的转移,使得美国本土汽车产业链真空化,且短期难以填补。
由于十年以来特斯拉依托中国新能源车产业链塑造的汽车工业网络和能力已然成型,敦促中国厂商在墨西哥兴建产能,规避“原产地规则”限制,成为了《美墨加贸易协议》落地之后特斯拉积极推动的产业链调整策略。
近几年,包括特斯拉动力电池核心供应商宁德时代,特斯拉车身及热管理核心供应商拓普集团、三花智控、东山精密、银轮股份等与特斯拉长期合作的中资企业,过去几年都在墨西哥兴建产能,以规避原产地规则的限制。
但是,在新政策下,特斯拉过去数年的努力,可能又要竹篮打水。
特斯拉难逃关税冲击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以及其背后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无疑是特斯拉在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
2024年,上海工厂交付了91.6万辆车,占特斯拉全球总交付数量的36.7%。但除七成产能供应中国本土之外,剩余主要产能均是通过海运供应欧洲、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只有极小部分回输美国。
根据研究机构Bernstein的分析,目前特斯拉61%的销售来自美国本土,22%来自墨西哥,7%来自加拿大,仅3%来自中国。即便考虑部分上海工厂产能在2023年后开始输入加拿大,其最后亦可能落地美国,但总体数量也将不超过10%。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特斯拉当前全球产能布局结构,在2025年特朗普发起的新一轮关税战发酵之前,几乎是免疫于新的关税政策的。
然而,变数从2024年开始突然增多。
这一年,加拿大方面宣布对来自中国的电动车和铝钢征收100%关税。讽刺的是,此举虽然对中国本土新能源车企鲜有影响,却在一定程度压降了特斯拉在加拿大的整车转口贸易。
真正意义上的关税大棒,在2025年出现在了美国的“对等关税”,以及《美墨加贸易协定》潜在修改的本身。
今年3月,美国当局威胁对在《美墨加贸易协定》基础上,仍然对非美墨加产地零部件和原材料加征25%的关税。而一旦这一关税政策落地,就意味着不论特斯拉是否在墨西哥设厂,只要原材料来自中国或其他地区,仍然会被征收高额关税。
根据特斯拉2024年发布的财务报告,特斯拉ModelY,特斯拉Model3的零部件分别有70%和75%来自于北美。但这意味着至少有25%到30%来自北美之外。
而考虑到在新的美墨加自贸区框架下,零部件本身仍可能有30%以上来自于海外,简单计算可知,特斯拉整车价值中30%~40%左右存在应税敞口。
所幸,目前,美当局对修改《美墨加贸易协定》举棋不定,特斯拉尚有一些时间窗口。但若美国发起的关税霸凌持续发酵,许多意想不到的压力,可能再次降临到特斯拉身上。
面临涨价压力
若论电动车成本最大的环节,电池部分无疑是其中之一。
特斯拉动力电池主要由宁德时代、日本松下、韩国LG三家公司供应。北美本地进口的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在附加关税之后,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价格远超日本松下、韩国LG等其他动力电池供应商,即便考虑产能调配和供应商调整,也难彻底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供应的依赖。
高成本不可避免地要向车辆终端传导,特斯拉未来面临涨价的可能性极高。
根据摩根士丹利于今年1月测算,美国本土造特斯拉,约20%电池由中国直接进口,30%由在墨西哥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如果对中国动力电池或中资企业动力电池加征关税,那么每辆北美产特斯拉汽车的成本将提升3000美元到5000美元。
对于受制于动力电池进口问题的特斯拉来说,马斯克并非没有未雨绸缪。
2024年12月,特斯拉位于美国得州的锂矿精炼设施正式启动,这也是美国国内已经投入运行的动力电池原料为目标的锂矿精炼设施。
按照规划,该设施年产能达50GWh电池级锂,可支持约50万至10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需求。
不过,特斯拉的精炼厂还面临着成本考量。此前雅宝公司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造一座全球领先的锂精炼厂,但因劳动力不足等本土运营成本高昂,叠加锂价低迷,该项目已经在去年按下了暂停键。
特斯拉得州精炼厂是否经济划算,是否拥有完整的配套电池生产供应链,可能还是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特斯拉来自需求层面的担忧也不少。此前,特斯拉S/X系列进口车型在华销售已经被暂停,侥幸的是,S/X系列车型在特斯拉销售体系中的占比亦不算太高。可是,由于特斯拉自动驾驶出租车项目Cybercab和Semi都一定程度依赖于中国产业配套,因存在与中国“脱钩”前景威胁,特斯拉公司的长期展望受到很大影响。
同时,因马斯克深度参与美国政选,而现任美国政府的肆意妄为导致马斯克在大众面前的亲民科技形象受到重创。特斯拉面临在全球“路人缘”急剧下降的地步。
近日,摩根士丹利的一份企业调查显示,约85%的受调查者认为马斯克深度参与政治对特斯拉产生了“负面”,甚至“极度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