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股最前线 正文
近日,澳大利亚突然公布了一组最新数据!却引发了极大的热议。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不起来的经济数据。根据澳洲财政部的统计,2023年第一季度,澳大利亚经济仅微涨0.1%,全年经济增长率仅为1.1%。
这一增速不仅创下了1990年以来的新低,更令人对澳洲经济的未来前景感到忧心忡忡。
也是34年来澳洲的最低值!
通胀高涨成致命一击
造成这一低迷局面的主因,是当前澳大利亚通胀居高不下、利率持续上行。
财政部长Jim Chalmers表示,今年前3个月经济增长乏力,主要是受到利率上升、生活成本飙涨以及通货膨胀反弹的影响。
这些不利因素,不仅加重了澳洲民众的生活负担,也令企业防不胜防。
高昂的生产和运营成本,令不少企业在这场涨价浪潮中苦撑不下去。
知名零售商MUJI已两度债务重组,颇具代表性。
储蓄枯竭 雪上加霜
更为糟糕的是,疫情期间澳人额外存下的2550亿澳元储蓄已所剩无几。
Westpac高级经济学家Matthew Hassan透露,45%的储蓄已被消费掉,民众正在燃烧存款过活。
一旦储蓄枯竭,大量家庭将瞬间陷入拮据。
高利率、高物价的双重夹击,令澳洲人在支出方面捉襟见肘。
政府虽有针对性减税等利好政策,但难以完全扭转形势。影子财政部长Angus Taylor更直指工党的财政政策失误,雪上加霜、加剧通胀。
前景堪忧仍盼回暖
不过,Jim Chalmers对澳洲经济仍存乐观。
他透露,财政部和澳联储共同预测,今年下半年经济有望回升。
但另一方面,澳联储也预计,要到2025年底通胀率才能降至目标区间,暗示利率短期内难有下调。
这对企业和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持续的高利率下,生存空间将愈加紧缩。
餐饮零售等行业更是首当其冲,知名中餐馆纷纷关闭。
可以说,澳大利亚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通胀高企、利率高位、消费能力下降、储蓄枯竭......种种不利因素纠结在一起,已令经济发展遇阻。
要走出困境,政府和央行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对措施,既要遏制通胀,又要为企业和民众减负,方有望在"寒冷"过后迎来经济的回暖。
就是这样的一个经济状况,造成了澳洲人民的“水深火热”...
民众陷入绝境:
一张照片引发热议
许多人正在离开澳洲
同时,一张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的照片引发了人们对澳大利亚当前生活成本危机的严重关注。
照片显示,在墨尔本内城区Footscray,数百名民众正在一家食品银行排着长队,等待获取食物援助。
这一震惊场景与墨尔本作为"最宜居"城市的美誉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不仅反映了许多澳大利亚家庭所面临的悲惨现实,也敲响了社会应当采取紧急行动的警钟。
照片是由Randa Beirouti拍摄的,她是墨尔本西部一家民间援助组织的创始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Beirouti表示,尽管这些场景令人痛心,但它们已经成为"新常态"。
自2019年Covid-19疫情爆发以来,寻求帮助的人数就"呈指数级增长"。
Beirouti和她的70多名志愿者每周为400多人提供食物,服务对象来自Footscray、Yarraville、Sunshine、Werribee和Melton等墨尔本西部地区,其中包括许多国际学生。
她说,近几个月来,求助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需求水平完全失控了。"Beirouti痛心地说,通货膨胀飙升和利率上调,让越来越多的家庭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求外部援助以维持基本生活。
生活成本危机正在全国范围内蔓延,但令人惊讶的是,据澳大利亚自杀预防组织的数据显示,维多利亚州的情况尤为严重。
该州高达54%的居民正承受"超出正常水平"的生活成本和个人债务压力。
与18个月前相比,为日常开支而苦苦挣扎或难以偿还信用卡债务的人数增加了惊人的16个百分点。
Footscray排队照片在互联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人对如此多的民众需要寻求基本生活帮助感到震惊和难过。
照片所在的Maribyrnong市政府已经获悉此事,并表示将努力评估当地区域内求助人数的严重程度。
三成机构无力应对
被迫拒人于千里之外
据调查显示,全国约有三分之二的慈善机构因为库存不足,被迫把求助的饥民拒之门外。这无疑加剧了脆弱群体的困境。
澳大利亚最大的食物救援组织OzHarvest近期公布的一项年度调查报告直指,生活成本危机正严重影响着社会最脆弱的群体。"我们每周在全国范围内提供超过五十万份餐食,但远远不够。"该组织负责人说。
OzHarvest估计,每个月至少有三万澳洲人一度吃不上饭,但实际遭遇这种困境的人数可能还要更高,因为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寻求帮助。
一位长期服务于墨尔本社区的工作者揭示,"有时你只需看到某人的脸就能发现,他已经连续好几天无饭可吃了。一旦你给他们送上一份热腾腾的餐食,他们的情绪就会明显好转。"
令人痛心的是,这股寻求食物救济的浪潮甚至已经席卷到收入尚可的双职工家庭。
一位慈善工作人员感叹:"想到有家长因为无力负担学校午餐费而让孩子待在家里,这真叫人心碎。"
人们困于高房价教育下滑
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澳洲人抱怨"幸运国度"的美誉正在消失。
一篇标题为"澳洲现在是不是完全一团糟"的热门帖子就引发了热烈讨论。原帖者表示,这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如今已"没有方向、索然无味"。
这一帖子获得上千赞同并吸引约900条评论,绝大部分都是负面内容,主要关注高房价、教育体系落后、珍贵本土品牌消亡等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不少网友对澳大利亚的未来缺乏信心。
一人表示,主要是因为经济压力和对退休生活的忧虑而对前景不抱期待,"我买不起房,也组不起家庭,所以担心如果现在不拼尽全力,将来将无力应对老年生活。"
另有人指出,澳大利亚在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衰退苗头,"音乐节被取消,影视及餐饮业疲软,我们熟悉的澳洲品牌和商店纷纷关闭,却没有同等水准的新品牌补位。"
一位年轻人更是直言不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除了像奴隶一样工作,别无他途。我买不起房、养不起孩子,多数收入只够租房和温饱,想做任何其他事情都很贵。"
人们还质疑曾引以为傲的澳洲公共服务体系是否正在衰弱。
一人感叹:"曾几何时,我们可以为世界一流的免费医疗享之自豪。如今医院排队需等上12小时,护士不得不长期连班工作。"
"公立教育体系也岌岌可危,教师工作环境恶劣,即使他们并不抱怨薪酬,而是抗议过多管理性工作和家长过多压力。"他补充说,"我们国家曾有全职工人能买得起房,因为贷款只需年薪4-5倍。可现在要15-20倍不等。房子已不再是安居之所,而是投资品。"
中澳之间最新新闻热点,
生活成本高涨
大量移民选择离开
近年来,澳大利亚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住房价格和日常开支负担沉重。这让一些移民开始反思,是否应该重新评估在澳大利亚定居的决定。
部分人选择离开这个曾经被视为"移民家园"的国度,寻求更加理想的发展机会。
对于Sonya Chuhovska和丈夫这对来自保加利亚的移民夫妇来说,高昂的生活成本是他们决定离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最终决定性因素,是在家乡能够用合理的价格买房,而不必再为房贷承担沉重负担。
"在保加利亚,你只需花费5万美元左右,就能在郊区买到一栋状况不错的房子。"Chuhovska说,"这比被困在澳大利亚,终生还贷的前景要自由得多。"
目前,这对夫妇正和另一位房客合租一套狭小的房子,每周仅租金就要450澳元。
Chuhovska表示,除了房价之外,保加利亚的整体生活成本也要低很多。
她打算在家乡那里创办自己的事业,并期待在发展中国家能获得更多机遇。
对于像张仁杰(音译)这样的移民来说,生活成本危机是他决定搬离澳大利亚的重要推手。
这位42岁的外贸业务老板将全家搬回成都老家。
他认为,在中国经营生意,同等收入却可以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部分原因是工资和利率较低。
"我们可以请保姆照看孩子,开更好的车,住装修不错的大房子。"张先生说。
他观察到,生活成本问题已成为华人社区经常讨论的话题,不少朋友已先行告别澳大利亚。
张先生表示,对于像他这样的"数字游民",居住地选择是"流动状态"。
他计划在2032年布里斯班奥运会期间,再次评估是否回到澳大利亚,或者考虑新加坡、英国等其他发达地区。
还有一些移民则选择了其他替代性目的地。
曾是留学生的熊泰格,最初是为了逃离中国高压工作环境而来到墨尔本。
但在这里,她发现生活费用也极为高昂,经常只能购买打折或将过期的食品,家具更是全部从街边捡来。
"我在中国的家庭过着典型中产阶级生活,但在这里很难达到同等水平。"熊女士说。
她最终决定前往生活成本更低的巴厘岛,每月仅需300澳元就能租到一套带花园的房子。"这就是我在墨尔本一周的房租。"
熊女士很享受巴厘岛轻松的生活节奏,认为在当地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尽管这里的医疗和社会服务有待完善,但目前而言,巴厘岛对她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技能人才或将流失?
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23年度有2.21万名永久签证持有者离开澳大利亚,是近10年来第三高水平。
今年第二季度,中国移民的净流出人数更是达到2.47万,比前一季度有所增加。
这一趋势引发了一些专家的忧虑。
悉尼大学的安娜·鲍彻副教授认为,技术移民能否获得住房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澳大利亚的定居意愿。
如果生活成本持续高企,澳大利亚可能难以留住更多高生产力移民,甚至不得不降低准入标准,这将违背技术移民永久定居的初衷。
"如果移民在培训和技能提升上投入之后,又很快离开工作岗位或离开国家,这对雇主来说并不利。"鲍彻说。
她指出,尽管高通胀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一些地区似乎比澳大利亚更具吸引力。
不过,这也可能是"别人家的草坪更绿"的失误判断。
无疑,澳大利亚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将面临巨大挑战。
如何在发展和民生之间把握平衡,是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毕竟,持续加剧的生活成本危机,不仅可能让更多家庭陷入困境,也可能令澳大利亚在吸引优秀移民人才的竞争中渐失优势。
也是如今这样的经济状况下,造成了另一种现象在澳洲的日趋广泛...
经济压力下年轻人生育意愿降低
近年来,澳大利亚不少年轻人推迟或选择不生育的现象日益引起关注。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18-34岁群体因经济困难而选择无子女生活,这一发现令人深思。
高昂生活成本是主因
根据澳大利亚研究公司The Red Bridge的数据,超过半数18-34岁人群因经济拮据而选择不生育。
在选择无子女的人群中,35%受过大学教育,33%每周收入超3000澳元,近一半没有自有房产。
该公司总监Kos Samaras表示,这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窘境。
他们不仅要还学费贷款,还得伺候高昂的房贷或租金,入不敷出是常态。
"如果你是他们的理财顾问,你也会建议他们暂时不要生育。"
高额教育和住房成本成为年轻一代生育的绊脚石,推迟生育计划或选择无子女生活已成常态。
Samaras预计,Z世代和千禧一代获得经济独立的时间可能推后至40多岁,远远晚于他们父辈那一代。
事业家庭两难困境
除经济压力外,现代职场女性在事业与生育之间的两难困境,也是导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网红劳拉·亨肖就是推迟生育的例子。
她通过播客探讨了数千名女性不愿做妈妈的原因,除了金钱问题,很多人更担心难以平衡事业和家庭角色。
"我最怕的是,你能兼顾事业和生孩子吗?会不会就此失去自我?"
现代社会急需反思
时至今日,传统单收入家庭模式越来越少见,双职工家庭已成主流。
然而,收入微薄难以支撑整个家庭,导致人们推迟生育直到储蓄充足。
此外,高昂的托育和教育费用、工作压力、缺乏社会支持等,都是年轻人顾虑重重的地方。
专家指出,如今生育环境与过去显著不同,政府和社会理应反思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例如提供经济适用房、增加社会支持和相关政策支持,以减轻他们的生育压力。
毕竟,生育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应该成为重中之重。
对于以上,大家有何看法呢?
中澳之间最新新闻热点,
更多新闻热点追踪
请点下方关注获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海田1 注册会员
  • 粉丝

    0

  • 关注

    0

  • 主题

    34